“朗诵”这个普通的现代汉语词汇。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维度考察,它都具有多个义项。
当今不同学者从不同义项、不同语境出发,对朗诵进行言说,导致争论不断。今人所说的朗诵,有时强调其戏剧化、表演性、动作性、舞台性,和台词朗诵、话剧朗诵很接近,演诵、朗诵剧等属于这一类。有时强调其文字意义,和朗读很接近。有时强调其节奏感、节拍感甚至旋律感,和古代的“诵”很接近,吟诵属于这一类。有时强调其语言艺术性、语言技巧性,和播讲、播音、播读、演播很接近,广播剧的演播、长书连播属于这一类。有时强调其广场性、宣传性、街头性,和演讲、口号、街头宣传很接近。有时强调其纯粹的艺术性,而把生活形态的朗诵排除出去,绝大多数朗诵著作中的朗诵属于这一类。有时强调脱稿,和古代的“讽”(背文)、今天的“背诵”接近。

由于侧重点不同,分别形成了话剧朗诵、朗读、吟诵、诵读、读诵、播诵、演讲朗诵、艺术朗诵、背诵、演诵、演播、广播朗诵等术语。而这些术语在特定语境下又都可被称为“朗诵”。不同群体对于朗诵的理解不同,反映出他们的职业特点和文化偏向。例如,话剧群体强调朗诵的戏剧化、表演性、脱稿性,播音群体强调朗诵的权威性、音声性、语言艺术性,教师群体强调朗诵的文字意义、抑扬顿挫和背诵,诗人作家群体强调朗诵的文字性、文学性和人文性。
广义的朗诵,包括朗读文章、话剧台词表演、演讲演说、大声宣读文稿、发表各种致辞、专门朗诵会上的表演等。很明显,它包括生活中的朗诵-生活朗诵,和艺术表演的朗诵-艺术朗诵。朗诵的历史不等于艺术朗诵史,更不等于舞台艺术朗诵史。人类活动中的朗诵最鲜活、最真实、最本色、最丰富、最朴素,而艺术朗诵特别是舞台艺术朗诵是在生活朗诵基础上发展、提炼出来的,在技术上更成熟、更精致、更完美。艺术朗诵一般包括舞台朗诵、电影电视朗诵、广播朗诵等。
狭义的朗诵,不同人的理解范围不同。例如在杜伟东的《朗诵学》一书中,艺术朗诵、广播朗诵、配音朗诵、评书曲艺朗诵、广告朗诵、演讲朗诵、体育解说朗诵、戏剧朗诵,都包括在朗诵范围内。艺术朗诵包括戏剧朗诵,像在朗诵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话剧朗诵、话剧舞台朗诵,就是艺术朗诵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朗诵本身是个模糊的提法,外延并不确定。外延大的艺术朗诵,可以包括独立表演的朗诵作品(诗歌、散文、寓言等)、话剧朗诵作品、广播文艺朗诵作品、电视文艺朗诵作品、广播电视政论朗诵作品等。外延大小适中的艺术朗诵,包括独立表演的朗诵作品以及全部广播电视朗诵作品。外延小的艺术朗诵,仅仅指独立表演的朗诵作品,而把广播朗诵排除在外。
当今朗诵文本基本可划分为两大类:诗化作品朗诵和白话作品朗诵,白话作品朗诵又包括寓言型和演诵型两类。寓言型朗诵语言比较平实,接近于讲故事;演诵型朗诵的对象是戏剧台词和影视台词,朗诵者为其配上了舞台动作甚至化装成相应的影视剧人物,且诵且做,使朗诵有了显像的戏剧处理手法。今人即使朗诵古典诗歌,也是使用自然语音,不“诵”,像濮存昕朗诵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诵”无涉。夏青朗诵的《蜀道难》,亦与“诵”无涉,由于处理平易,叫朗读也许更合适。
上述文本节选摘录自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胡先锋 著作《中国当代朗诵史》
故而,在朗诵表演艺术学习中,根据上述群体专业倾向性的不同,存在多个学习系统和展演标准。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社会艺术考级中心朗诵考务中心依托强大的专业资源和数据统调优势,采众家之长,在满足多类人群学习、交流、展示的同时,积极探索朗诵专业的学习应用和能力拓展。力求让更多的人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特点的学习方法,结合多层级考核来验证阶段性学习成果,获得优质的学习体验。